低风险地区人员进返京无需核酸证明 持绿码、测温正常、做好个人防护即可自由有序流动

2023-11-23 行业新闻

  昨天下午,北京市第148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在会上获悉,截至7月10日24时,北京本地确定诊出的病例已连续5天“零新增”。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和建在会上介绍,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精准做好进返京人员健康管理服务,除全国中高风险地区进返京人员,需持有到京前7日内核算检验测试阴性证明外,全国其他所有地区进返京人员,持健康码绿码,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自由有序流动,不需在进返京时提供核酸检验测试阴性证明。

  徐和建在会上介绍,7月10日0时至24时,北京无新增报告本地确定诊出的病例、疑似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的人1例,治愈出院病例12例。6月11日0时至7月10日24时,累计报告本地确定诊出的病例335例,在院251例,治愈出院84例。尚在观察的无症状感染的人22例。目前,北京有高风险地区1个,中风险地区12个。

  “今天是7月11日,距离6月11日新发地批发商业市场聚集性疫情发生一个月,经过一个月的防控,新发地批发商业市场聚集性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首都疫情防控任务依然繁重,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慎终如始,查漏补缺,继续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彻底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徐和建说。

  徐和建表示,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精准做好进返京人员健康管理服务,除全国中高风险地区进返京人员,需持有到京前7日内核算检验测试阴性证明外,全国其他所有地区进返京人员,持健康码绿码,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自由有序流动,不需在进返京时提供核酸检验测试阴性证明。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了一起因确定诊出的病例污染居住场所公共环境和相互串门接触而引发的聚集性疫情案例。

  据庞星火介绍,该首发病例为个体经营人员,居住于海淀区永定路某小区楼,每日到新发地市场进货。6月10日晚出现畏寒等症状,确诊前有同楼层邻居串门,且均未佩戴口罩。6月13日患者由120救护车转运至海淀医院就诊,6月14日确诊。首发病例确诊后,该楼中又有5名居民相继确诊,另有2名曾到该楼如厕的外来人员先后确诊。上述8名确定诊出的病例中又有3人将病毒传播给5名共同生活的亲属。至此,该起聚集性疫情共有13人确诊。

  经疾控人员调查发现,该楼共5层,每层20多户。其中首发病例住在3层,有3例住在2层,2例住在5层,2名外来人员曾到3层如厕。调查发现各户在楼道搭简易炉灶,各层的水房、厕所均为公共使用,且各层住户之间有共用厕所的情况,住户之间有相互串门且不佩戴口罩的现象。市疾控中心采集检测该楼环境样本,发现公共厕所环境样本核酸呈阳性。综合上述因素判定此次疫情为与新发地市场有关的综合性聚集性疫情。

  庞星火说,这起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再次提示警醒我们,被污染的公共环境有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疫情期间或有传染病传播风险时,要注意公共环境清洁消毒,并加大频次。大家别扎堆聊天,减少串门,确需串门要戴好口罩,并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安全社交距离,回家后要先洗手;一旦身体不适,要主动规范就医,并采取比较有效防护和隔离措施,避免将疾病传给他人。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书记张国君还介绍了北京本轮疫情首个报告确定诊出的病例的就诊情况。

  据张国君透露,6月10日下午,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唐先生因间断性发热到宣武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该患者自称近2周无出京史,无外来人员接触史,无与发热、呼吸道症状患者接触史,无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史。按照诊疗规范及流程,医护人员对唐先生进行了咽拭子采集并进行核酸检验测试。同时,对其查体,进行血常规和肺部CT检查。当晚,唐先生的样本在宣武医院经过双试剂检测,均为阳性,CT显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

  张国君表示,检测结果出来后,医院领导格外的重视,要求检测团队第一时间回溯整个检验过程,排除污染的可能后,给出了核酸检验测试阳性的诊断结果,经过复核,该病例在6月11日确诊。

  另据张国君介绍,自该患者进入发热诊室后,都在医院的服务管理中,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严格规范,为准确判断首个新发地聚集性疫情的确诊病例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控制疫情赢得了时间。

  新发地市场的消杀效果如何?对环境有没影响?对此,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在昨日的发布会上介绍,新发地终末消毒已完成,整一个完整的过程科学、有序、严谨、全面。新发地市场的环境在经过终末消毒后,已达到无害化的状态,目前没看到新发地市场及其周边地区因为消毒给环境带来影响。

  张流波介绍,新发地市场的消毒工作科学、有序、严谨、全面。消毒方案制定后,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共同对方案进行严格论证和审定,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最后形成的方案比较周全,根据不同对象分别采取了相应的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包括焚烧、过滤、喷洒、擦拭等,这一些方法考虑到了不同消毒对象的特点。终末消毒经过了20多天,现场勘探、垃圾清理、环境清洗、环境卫生评价等,这些环节依次有序进行,环环相扣。

  此外,新发地市场的消杀工作有着严格的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过程控制包括消毒剂质量的检测、消毒器械质量的控制、消毒人员统一的培训,在做具体终末消毒时,把引导员即新发地市场现场的工作人员、消毒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门的卫生监督员,三类人员统一编组,全程录像,保证整个操作的流程不留死角。在消毒前后,实行了严格的消毒效果评价,消毒前和消毒后分别采样,确保消毒效果。

  另外,消杀工作十分全面。消毒对象涵盖了批发商业市场内可能污染的所有环境和物品,这些物品,包括可能污染的蔬菜、牛羊肉、水产等,污水、室内空气、室内的墙壁、地面、柜台、水产水池等内外表面,特别是冰箱、冰柜的内外表面,还有车辆以及各种室内暴露的其他物品,对这些物品全面消毒,不留死角。

  在消毒效果评价方面,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选择了383个点位,涵盖了所有的消毒类别,这383个点位消毒效果评价全部合格。“对于消毒前有阳性的点位,全部进行了采样。应该说,新发地市场的环境在经过终末消毒后,已经完全达到了无害化的状态。”张流波表示,新发地原有的污染已经被封闭和消除,“目前因为溯源等原因还要做一些分析,牛羊肉大厅还要继续关闭一段时间,其他区域就技术方面来说已能恢复常态”。

  对于消毒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张流波表示,在制定消毒方案时就已经最大限度地考虑了环境安全问题,在确保消毒效果的同时最好能够降低消毒剂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另外,使用的消毒剂都是环保的、容易降解的。“终末消毒已结束,目前没看到新发地市场及其周边地区因为消毒给环境带来影响,这些消毒剂都是容易降解的,所以长远的影响也是不应该有的”。

  那么,在常态化防控下,如何监控和及时有效地发现市场、饭店、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有几率存在的病毒污染?对此,张流波介绍,发现各种场所环境中有没有病毒主要靠检测。张流波表示,通过对环境样本的核酸检验测试,可以较快速、便捷地判定这些样品所处的环境是否受到过病毒污染,能够适用于高风险环境的监测、疫源地调查。但这种方法不能判定病毒死活,因为病毒已死亡的样本包括有效消毒后的样本仍旧能呈阳性。“病毒分离培养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分离培养方法检出率低,检验测试周期长,大多数都用在溯源或较系统的现场研究,必要时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运用”。

  在张流波看来,常态化防控下,及时判定市场、饭店、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是不是真的存在病毒污染的风险,更多还要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做分析。病人和感染者(包括无症状感染的人和潜伏期感染者)到过的场所存在被病毒污染风险;流行期,人员密集的场所增加了被污染的机会,风险较高,如再密闭不通风,则风险更高;这些场所高频接触的物品表面如门把手、推车把手、手接触式开关、水龙头等存在更大的被污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