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五:冷轧不锈薄板(带)

2023-12-02 技术装备

  =26) return false; fontSize = fontSize+2; } $(.art-con).css(font-size,fontSize+px); });

  (195)被调查产品冷轧不锈薄板(带)是进口至中国境内,厚度小于4.75毫米,经冷轧但未经进一步加工的不锈钢平板轧材。

  (196)被调查产品冷轧不锈薄板(带)的关税税则号为:72193200、72193300、72193400、72193500、72202000。

  (197)冷轧不锈薄板(带)的生产的全部过程是使用不锈钢热轧卷做原料,经酸洗发白之后,在室温状态下轧制,表面与热轧不锈钢相比相对光滑细腻,厚度小于4.75毫米,成品有卷或单张的平板。色泽通常为泛白色,有一定亮度。被调查产品的主要生产的基本工艺是将不锈钢热卷先退火,经酸洗后冷轧(需要时进行第二次冷轧及热处理),并按照每个用户对表面要求进行修磨、抛光等各类处理,再进行剪切包装。

  (198)冷轧不锈薄板(带)具有优良的不锈性,抵抗腐蚀能力,抗氧化性,高韧性,耐热性,外观精美,易于成型,常规使用的寿命长的综合性能,大范围的使用在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

  (199)冷轧不锈薄板(带)根据其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按化学成分分为:Cr系列(包括铁素体系列和马氏体系列)、Cr-Ni系列(包括奥氏体系列、异常系列、析出硬化系列);按金相组织分为: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析出强化不锈钢。

  (200)冷轧不锈薄板(带)分为多种型号和尺寸,上述每个税则号所对应的产品是按照宽度和厚度划分的不同型号。

  (201)尽管关税税则把冷轧不锈薄板(带)产品列为不同的税号,但是不同税号的产品在物理特征、技术工艺、用途等方面相同或相似,仅在厚度和宽度上不一样,因而外经贸部将不同关税税则号项下的冷轧不锈薄板(带)产品归为一类产品。

  (202)调查机关对冷轧不锈薄板(带)的国内同种类型的产品进行了调查和确定。在调查过程中,部分国外出口商、国内进口商和用户提出某些型号的进口冷轧不锈薄板(带)产品在中国国内不能生产,因而该类产品不存在中国国内同类产品。

  (203)调查机关对上述意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

  (a)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在关税国际分类中是否属于同一类;它们是否有共同的物理特征,包括成分、尺寸、形状、质地等;它们是否有国内外公认的制造标准。

  (b)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在销售渠道、价格信息等方面是否相同或相似以及它们在价格上是否构成竞争关系。

  (c)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是不是有相同或相似的最终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替代性。

  (d)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是不是为满足相似的需求被用户用于相互替代的用途,在这方面的差异是否为出口商为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而进行细微的制造变化所造成的。

  (204)尽管部分国外出口商、国内进口商和用户所提交的意见认为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在产品特征和质量上不一样,但是综合考察上述因素,调查机关认为中国国内生产的冷轧不锈薄板(带)与被调查产品在物理特性、化学性能上没有区别,生产的基本工艺相似,产品用途也基本相同,因而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为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

  (205)外经贸部调查了冷轧不锈薄板(带)进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于国内产量的相对数量是否增长,为此,外经贸部着重考察了进口产品的绝对增长和相对于国内总产量的相对增长的近期数据。具体的数据见表五。

  (206)上述图表显示了冷轧不锈薄板(带)1997年至2001年共计五年的年度进口量和同期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年度生产量、2001年第1季度至2002年第2季度分季度进口量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的进口量数据。

  (207)从年度进口量来看,1997-2001年冷轧不锈薄板(带)的年度进口量持续上升,1997年进口16.92万吨;1998年比1997年进口量增加10.15万吨,同比增长60.00%;1999年比1998年进口量增加29.36万吨,同比增长108.47%; 2001年比2000年进口量增加16.95万吨,同比增长45.57%。2000年与1999年相比进口量稍有下降,进口量为44.27万吨;但是与1997年和1998年相比处于较高的进口水平,2000年进口量比1997年增加27.35万吨,增长比例为161.67%,比1998年增加17.20万吨,增长比例为63.54%。

  (208)为了研究中国冷轧不锈薄板(带)自1997年至2001年进口量的内在变化规律并确定近期是不是真的存在进口增长趋势,外经贸部还采用了两年移动平均的方法考察冷轧不锈薄板(带)的进口量变化。其中,1999/1998两年平均比1998/1997两年平均增长19.76万吨,增长比例为89.83%;2000/1999两年平均比1999/1998两年平均增长8.60万吨,增长比例为20.60%;2001/2000两年平均比2000/1999两年平均增长2.40万吨,增长比例为4.76%。

  (209)从近期进口量看,2001年的季度进口量基本稳定在14.5万吨左右,变化不大,但自2001年第4季度开始,季度进口量逐步增加,2001年4季度比3季度增加3.48万吨,增长比例为24.80%;2002年1季度环比2001年第4季度进口量增加3.39万吨,增长比例为19.24%;2002年2季度环比2002年第1季度进口量增长31.58万吨,增长比例为151.06%。考虑到中国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五个月的进口量(2002年1-5月)同比2001年1-5月增长49.25%,环比2001年8-12月增长38.83%。

  (210)1997年-2001年,进口冷轧不锈薄板(带)在中国市场上占据很高的份额,分别为:82.86%、87.69%、71.29%、54.41%、57.50%。1997-2001年,进口冷轧不锈薄板(带)与国内产量相比的比例很高,分别为:417.74%、462.73%、246.43%、116.50%、133.00%,进口量远高于国内产量。

  (211)进口冷轧不锈薄板(带)1997年至2001年的年度进口量逐年大幅度上涨,年度净增长量分别为10.15万、29.36万吨、16.95万吨,足以证明自1997-2001年的进口增量逐年放大。从近期的进口情况看,2001年前三季度进口量基本稳定,但自第4季度开始大面积上涨,2002年2季度环比高达151.06%,这反映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出口至中国的冷轧不锈薄板(带)产品的数量明显地增加。同时,冷轧不锈薄板(带)的市场占有率从始至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远高于国内冷轧不锈薄板(带)的产量。

  (212)从两年移动平均来看,1997-2001年冷轧不锈薄板(带)的进口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但近期的增长幅度更明显,1999/1998两年平均比1998/1997两年平均增长19.76万吨, 2000/1999两年平均比1999/1998两年平均增长8.60万吨, 2001/2000两年平均比2000/1999两年平均增长2.40万吨。可见近期的增长远高于两年移动平均增长趋势,近期增长具有突然性、急剧性和不可预见性。

  (213)综上分析,冷轧不锈薄板(带)的进口量近期出现了突然的、急剧的和显著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增长。

  (214)国家经贸委对中国国内生产冷轧不锈薄板(带)的5户钢铁公司进行了调查,被调查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主要部分,能够代表国内产业。

  (215)国家经贸委在确定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时,审查了进口产品的绝对和相对增长率和增长量、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进口产品的绝对数量以及市场占有率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

  (216)被调查企业总生产能力1997-2001年分别为54774吨、54774吨、401974吨、459974吨和493632吨,1997年和1998年总生产能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经1999年大幅度增长后,2000年和2001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4.43%和7.32%,上涨的速度明显趋缓。

  (217)被调查企业总产量1997-2001年分别为21602吨、39402吨、221425吨、355092吨和391840吨,1999年产量因产能的扩大而增长幅度较大,2000年和2001年分别比上年增长60.37%和10.35%,上涨的速度明显趋缓。

  (218)被调查企业开工率1997-2001年分别为39.44%、71.94%、55.08%、77.20%和79.38%,开工率总体呈波动变化,开工总体不足。2000年和2001年开工率基本持平。

  5.4.2.2 销售量近期增长趋缓,国内冷轧不锈薄板 (带 )市场占有率近期下降明显

  (219)被调查企业销售量1997-2001年分别为22716吨、40080吨、210259吨、357486吨和389901吨,1998-2001年销售量分别比上年增长76.44%、424.59%、70.02%和9.07%。2001年销售量上涨的速度明显趋缓。

  (220)被调查企业冷轧不锈薄板(带)的市场占有率1997-2001年分别为11.13%、12.98%、26.43%、43.43%和36.43%,2001年比上年下降7个百分点,下降十分明显。

  5.4.2.3销售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出售的收益增长趋缓并慢慢的出现下降趋势,税前利润近期开始下降

  (221)被调查企业销售价格1997-2001年分别为13767元/吨、11891元/吨、12805元/吨、16134元/吨和13320元/吨,1998-2001年销售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13.63%、上升7.68%、上升26.00%和下降17.44%,2001年比1997年下降3.25%。特别是2001年每吨销售价格比2000年下降2814元,下降十分明显。

  (222)被调查企业出售的收益1997-2001年分别为312746385元、476616781元、2692271760元、5767689441元和5193487726元,1998-2001年出售的收益分别比上年增长52.40%、增长464.87%、增长114.23%和下降9.96%。被调查企业出售的收益在经过1999年和2000年的增长后,2001年慢慢的出现下降趋势。

  (223)被调查企业税前利润1997-2001年分别为-95692014元、-52883860元、-107278237元、214316680和156300427元。1998-2001年税前利润分别比上年上升44.74%、下降102.86%、上升299.78%和下降27.07%,2001年税前利润呈显而易见地下降趋势。

  (224)被调查企业单位产品税前利润1997-2001年分别为-4212元/吨、-1319元/吨、-510元/吨、600元/吨和401元/吨,2001年比上年下降33.13%。从近期指标看,2001年12月和2002年1-2月,单位产品税前利润分别为608元/吨、-3203元/吨、-635元/吨,单位产品税前利润大幅下降。

  (225)被调查企业就业总人数1997-2001年分别为1053人、1019人、1888人、1818人和1712人,1998-2001年就业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3.23%、上升85.28%、下降3.71%和下降5.83%。2000年和2001年就业人数持续下降。

  (226)被调查企业人均工资1997-2001年分别为10562元、9788元、16955、27443元和32622元,2001年比1997年增长208.87%,年均增长32.57%,人均工资呈上升趋势。

  (227)被调查企业劳动生产率1997-2001年分别为24吨/人、38吨/人、141吨/人、221吨/人和248吨/人,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

  (228)1997-2001年,国内冷轧不锈薄板 (带)产业生产能力、产量增长趋缓,开工率近期变化不大。国内冷轧不锈钢薄扳 (带)市场占有率2001年下降明显。被调查企业销售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出售的收益增长趋缓并慢慢的出现下降趋势,税前利润和单位产品税前利润近期开始下降,就业人数近期持续减少。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冷轧不锈薄板(带)产业受到了严重损害,且在近期表现更为明显。

  (229)进口至中国的冷轧不锈薄板(带)进口量总体呈增长趋势,1998年、1999年和2001年均有大幅度增长。进口商品市场份额一直高达50%以上,且2001年比上年呈增长趋势。与之相对应,国内冷轧不锈薄板(带)产业各项指标出现恶化趋势,尤其在2001年表现越来越明显。调查机关据此认定,冷轧不锈薄板(带)进口数量增加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进口数量增加是造成国内产业严重损害的实质原因。

  (230)调查机关认定,作为冷轧不锈薄板(带)原料的热轧不锈钢板国内产量的不足是影响国内冷轧不锈薄板(带)产业的重要原因。由于国内供应不足,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热轧不锈钢板,价格和数量波动较大,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冷轧不锈薄板(带)产业的发展。这一些因素虽与国内产业受到的严重损害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非实质的联系。

  (231)1997-2001年,冷轧不锈薄板 (带)的国内表观消费量增长较快,2001年比1997年增长421.49%。国内表观消费量的迅速增加对国内产业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表观消费量的变化没有造成国内产业损害。

  (232)到目前为止,中国国内没有冷轧不锈薄板(带)的替代产品,也没有限制冷轧不锈薄板(带)使用的政策变化。因此,没再次出现由于其他替代产品的产生导致的国内冷轧不锈薄板 (带)市场的萎缩。

  (233)1997-2001年、中国国内冷轧不锈薄板(带)生产企业慢慢地增加企业管理,规模效益慢慢地提高,未曾发现经营管理不善的现象。

  (234)国内产业经过技术改造,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产量和质量逐步的提升,其产品与进口产品在性能和质量上相同或相近。国内外的正当竞争没有导致中国冷轧不锈薄板(带)产业遭受损害。

  (235) 1997-2001年,中国钢铁工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冷轧不锈薄板(带)的生产装备和生产的基本工艺水平与国外基本处于同一技术水平,国内产业所受损害并非由于技术落后造成的。

  (236)调查期内,国内产业生产的冷轧不锈钢薄板(带)有少量出口,出口并未给国内产业造成明显负面影响。

  (237)根据上述事实证据和分析,调查机关认定,尽管有其他因素给国内产业造成了损害,但是同被调查产品的进口数量增加给国内产业造成的严重损害相比,这些原因是极其次要的,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增加是造成国内产业严重损害的实质原因,进口数量增加和国内产业严重损害之间有实质的因果关系。

  =26) return false; fontSize = fontSize+2; } $(.art-con).css(font-size,fontSize+px); });

  网站管理: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技术上的支持: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技术支持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