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遍地都是的东西却是美日等国争相购买的重要战略物资
2024-02-17 新闻中心
其实这个标题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在我国的的确确是有这么一种东西,在我国的南方几乎能称得上随处可见了,但是对于北方人来说,很多的年轻人都不了解这种东西。那么如此神秘的植物究竟是什么呢?它就是民间所称的桐树。
其实桐树只是民间的称呼,学名是油桐,不一样的地区对于油桐的称呼不同,黄河流域的人们习惯称其为泡桐,而湖南湖北的人们就称其为油桐,也有些地区用来代指梧桐。我们暂且不管它到底叫什么,主要是来看看它是如何从这种底层的植物一跃成为军事强国的抢手货。
早在唐朝,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油桐的特点,当油桐树结出果实后,人们将果实中的籽做挤压,从而得到了桐油,这种东西的用处可是特别得广泛,因其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很有光泽。
在古代的南方,一到了梅雨时节,空气就会变得十分潮湿,一些木制的家具在这种环境中就极易被腐蚀,或者是生虫子烂掉了。所以聪明的人们就将桐油涂刷在家具的表面,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保护膜,这样一来就不会发生家具腐烂的情况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把桐油取缔了,而是以其作为生产原料,制造出油漆、涂料、油墨等材料。所以自古以来呢,我国就一直是一个桐油生产大国,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的飞机大炮、坦克卡车、手枪机枪等表面都会有我们国家生产的桐油的身影。
因为上述的武器需要进行保养,也就是防水、防锈等工作,恰恰这种保养过程正需要桐油的特性,桐油中的桐油酸涂抹到器具上的时候,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发生反应,被氧化后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这种现象我们大家可以将其类比为金属铝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时,会被氧化从而在表明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有了这层保护膜的加持,钢铁等物件就像是穿上了铠甲,自然就不怕水也不怕锈了。
所以在二战时期,很多国家都没有桐油这种东西,只能从我国购买,甚至是用武器和弹药和我们交换。产量和出口量都占世界的90%以上。美、英、法这三个国家曾是我国桐油的最大买主。
在这里面就属美国的购买量最大了,它们将桐油称为战略物资,而我国早期对于战略物资储备还没有很完整的概念,所以他们用枪炮来换那我们就换,反正高科技的东西可是香饽饽,跟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意识到了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已经把这些国家喂的饱饱的了。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我国虽然人多,但是武器装备十分落后,急需武器和汽车,而国内又没有相关的技术,南部沿海地区都被日军占领,想要进行远洋运输也是十分困难,这时候的美国还保持着中立的态度,这时候我国的金融学家陈光甫和文学家胡适就远赴美国请求援助。
而美国也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家伙,不拿点诚心的东西表示表示,人家也不会出手帮忙。所以我们就以经济借款的形式在1939年2月8日同美国签订了《桐油借款合约》,在条约中,我国以5年内向美国出售22万吨桐油作为抵押,获得了美国2500万美元的援助,由此我国也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抗战物资。
由此也可见,能让美国心甘情愿掏出钱的东西也确实是有它的好处,这也就是为何日美相争的原因了。
桐油不光是出口,被我国也在多方面广泛利用,战争时期,日本对我国实行了经济封锁,国外的原油都运不进国内,那么飞机、卡车就成了一堆废铜烂铁。我国的四川、湘西等地就将桐油提炼,成品就能够作为飞机和汽车的燃料,飞虎队驾驶的战斗机就曾经用过这种燃油。
在二战结束后呢,小日本仍然想从我国购买这种桐油,所以就只能和美国人抢单,这种行为引发了美国的不满。但是跟着时间流逝,到了20世纪以后,桐油的价值就很低了,出口量也在不断减少,所以现在没有人会特意种植它。
或许看到这有的读者就问了,既然油桐这种植物这么受欢迎,为什么其他几个国家就不能引进呢?其实早在1868年美国就对油桐垂涎欲滴了,美国的驻华大使劳文罗向清政府提出交换种子的要求。
没过多久,美国人就将油桐、荔枝等作物一起引到美国。但是美国大规模种植油桐却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事,随工业的发展,对油漆的需求增大,那么对桐油的需求自然而然也变大了。
在1940年前后,美国的油桐种植培养面积已达到了33万英亩,但是在七十年代以后,这个行业由于种种原因就走向了下坡路,目前美国对于桐油的需求仍然依靠进口。
现在的阿根廷、巴拉圭、巴西,这三个来自南美洲的国家成为了出口桐油的新兴国家,他们也是从我国引进的油桐种子,在1930年到1970年之间迅猛发展,到了七十年代的中期,阿根廷和巴拉圭各自产油3万吨左右,占世界生产总量的15%-16..67%。如今在国际的市场上,早就成为了我国出口桐油的竞争者。
作为中国独有的经济树种,油桐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它更多的是扮演着商品的角色,被人拿来交易。我们的先人最早发现并索要了这一宝藏,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我们不间断地积累经验,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生活上,我们都有责任将它保护好,为了人类和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