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从耶伦再次访华说起:从经济角度看美国的衰落(上)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2024-04-17 新闻中心

  本文是对去年耶伦首次访华时写的“余粮”系列的修订,主要观点不变,只是增补了耶伦第二次访华的时代背景,看过的朋友可以从略。

  关心国际时事的朋友应该还有印象,上次访问,从美方公开喊话到最终成行,耶伦已经在太平洋对岸焦急地等待了大半年。

  道理很简单,国家之间的高层互访,不比农村串门,拔腿就过去了,而是必须得到对方的正式邀请。

  这种态度,决定了耶伦上次无功而返,也决定了耶伦此次依然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收获,除非美国人在别的方面做出重大让步。参见《耶伦访华,无非还是想站着把饭要了》

  不过从美国人一贯的王八蛋秉性来看,他们只想空手套白狼,再次复制2008年的故事,而绝对不愿付出一丁点代价,更别说足够的代价。

  2008年,中国斥资4万亿人民币,购买了接近8000亿美元的美债,维护住了美元的信誉,也挽救了美国的经济。

  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高度融入世界的前提下,救美国就是救世界、救中国。

  此后的故事,大多数人应该很熟悉,从奥巴马到特朗普、从特朗普到拜登,他们来回翻前任的政策烧饼,但有一块烧饼,他们永远都不会翻,那就是持之以恒地打压、遏制、抹黑中国。

  正因看透了美国人的死性不改,因此,对于耶伦上次的访问,包括同时期布林肯、雷蒙多、奥斯汀等人放出的访问要求,我们无视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然,中美毕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始终不见面,战略误判的风险太大,也容易让美国把世界经济衰退的责任推到中国头上。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对中国来说,让美国霸权无痛安乐死,不管对美国还是对中国亦或是对全世界,都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因此,随着美国霸权的衰落,美国人表现得越来越精神分裂,铤而走险的概率越来越大。

  尤其是在金融层面,由于美国滥用美元霸权、滥发美债,已经严重透支美元信用,不单美元霸权岌岌可危,美债这颗巨雷,更加是随时可能爆炸。

  耶伦两次访华,其最大的目的,就是想借中国的力量排雷,或者至少延迟爆炸的时间。

  美国人的目的能否得逞,在最近的分析中已有结论。今天咱们从历史说起,探讨一个问题:曾经强大得不可一世的美国,又是怎样进入金融雷区的呢?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大帝国,最终步入衰亡,必然伴随着国民经济与国家财政的崩溃。反过来说也成立,国民经济与国家财政的崩溃,也终将导致帝国的衰亡。

  在这一点上,美国表现得尤其突出。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建立在全球金融霸权之上的帝国,尤其是经过数十年的去工业化后,美国已经完全蜕变为依赖金融吸血生存的吸血鬼、寄生虫。

  虽然英国也曾建立金融霸权,但只是作为支撑日不落帝国的辅助工具。英国对金融的依赖程度,其实远不如美国,更谈不上全球金融霸权。

  因为当时经济全球化的水平很低,更没有依托现代网络技术、遍及全球的实时金融交易买卖平台。英国的硬实力,并不能在金融领域充足表现出来。

  此外,法国、德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列强,也不会任由英镑横行,尤其是在他们所控制的殖民地。

  相比之下,即使美苏争霸最紧张激烈的时候,苏联的国际贸易,也不得不依赖美元。

  八十年代的石油价格战,直接掏空了苏联的美元储备,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危机,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晚清历次对外赔款,都是用白银结算,说明英镑并非全球硬通货,至少未能渗透到落后的农业国来

  正因英镑不如美元强势,英国霸权对英镑的依赖程度,也就要远远低于美国霸权对美元的依赖程度;而金融本身就附带巨大的杠杆作用,越强势的货币,崩溃的时候越惨烈。

  可以想见,就算英国的衰落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美元一旦崩溃,也会比英镑的衰落快得多、猛得多。

  相比英国的螺旋下降,美元崩溃导致的美国衰落,将会是一次相当刺激的蹦极体验!

  有人说,美国是一家伪装成国家的公司,也有人说,美国是一家伪装成国家的银行。

  公司化运作的股份银行,追逐高额利润、偏好风险投资,同时还带着几分源自宗教和文化的道德倨傲、意识形态偏执和思维固化,才是对美国最准确的定义。

  抛开思想层面的影响,单就客观的经济规律而言,公司也罢、银行也罢、国家也罢,要想稳定运转,不能离开稳定的现金流,尤其是喜欢风投的股份银行。

  一旦现金流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消息灵通的股东,肯定就会撒丫子跑路,尤其是最大的股东——犹太资本。

  今天美国的种种乱象,虽然最低层的逻辑,是源自盎撒海盗基因和犹太血统、融入美国国民性格的贪婪,但都集中体现在经济领域,都可以归结为经济问题。

  葛朗台,长着犹太人才有的鹰钩鼻,巴尔扎克虽然没有明说,但却通过相貌描述暗示了葛朗台的犹太血统

  过度贪婪,放大了资本逐利的无序性,将美国推上了经济活动脱实向虚的绝路,瓦解了美国的中产阶级。

  过度贪婪,致使美国慢慢地加强对移民包括偷渡客的依赖性,瓦解了盎撒白人的主体民族地位。

  而失去主体民族地位的盎撒白人,正是那些在产业转移中失去经济地位的破产中产阶级,也即人们常说的红脖子白右。

  失去经济地位,就会失去社会地位,失去经济地位的同时再失去主体民族地位,白右的社会地位反差可想而知。

  正是这种心理落差,致使白右再也不能接受黑人和其他各种移民与自己平起平坐,构成了美国内部矛盾激化的社会心理基础。

  受限于美国政治正确的大环境,白右的郁闷无处诉说,只能借特朗普的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发泄不满。

  这也是白右只认特朗普不认共和党的最终的原因,因为共和党高层与高层一样,都属于建制派精英,都是美国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群体,不可能满足白右的“革命”诉求。

  正是为了掩盖、压制和转移这种因经济利益冲突而不断激化的种族矛盾、文化矛盾、宗教矛盾,严重依赖黑人、移民选票的,才热衷于发明和推广BLM、LGBT、吸毒合法化、轻罪不入刑、零元购等新潮概念,一边转移社会焦点,一边从政治正确的角度与MAGA对攻,与此同时,还热衷于用高额福利收买社会边缘群体——比如偷渡客、性少数群体、瘾君子、零元购爱好者的选票,从而进一步激怒了自认为靠双手养活自己的白右,也进一步撕裂了美国社会。

  啰嗦一句,之所以说白右是自觉得自身养活自己,是因为在全球视野内,美国中产之所以能够以轻松的劳动获得丰厚的报酬,是因为美国打造的隐性经济殖民体系。直白点说,就是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定价机制中,美国人的劳动要比其他几个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劳动“值钱”得多。这种不合理的定价机制,同样是美国金融吸血道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反,只有正视美国过去的强大,我们才可以从经济的角度,看清这个“人类文明的灯塔”,如何在历史风尘的侵蚀中,暴露了华美外衣之下破败的骨相。

  一是以几乎零成本的暴力方式,从印第安人手中抢夺了最为珍贵的生产资料——土地

  而美国得到这些土地的经济代价,无非就是屠杀印第安的,以及收购印第安人头皮的花红。

  任何经济活动,人力成本都是最主要的投入,尤其是资本原始积累和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阶段,是否拥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直接决定了工业化能否取得成功。

  直到今天,美国社会的正常运转,依然极度依赖“廉价”的移民:在最高精尖的科技领域,美国严重依赖亚裔精英人才(注);在最低端的农业、家政、物流等行业,美国严重依赖拉美非法劳工。

  注:对美国来说,即使给外国引进的精英人才开出天价酬劳,依然极为“廉价”,因为节约了天文数字一样的基础教育投入。

  发展经济,尤其是第二产业,除了自身的生产环节,最重要的,就是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在工业化初期,美国虽然没有能力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工业强国在整个世界抢夺资源与市场,但却牢牢控制住美洲,利用美洲的资源和市场,完成了工业化的早期进程。

  四是抓住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通过两边倒卖战略物资,实现了对传统欧洲强国的弯道超车

  一战之前,美国虽然已经从经济上超越英国,但在国际政治上却只是一个二流国家。

  此时的美国非常低调,以中立之名,与协约国、同盟国两边做生意。到战争末期,再加入协约国痛打落水狗。

  注:所谓软实力滞后效应,是校尉发明的名词,也即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其软实力的变化会落后于硬实力。国家崛起时是这样,国家衰落时也是这样。美国当年被英国长期压制,中国现在被美国压制,都与软实力滞后效应有关。这种滞后,既有追赶者硬实力的提升没有来得及完全转化为软实力的一面,也有被追赶者硬实力的衰落没有完全反映到软实力上的一面。

  这个时候,大发战争财的美国也有点尴尬,因为他的军火虽然卖出去了,可打成一片废墟的欧洲列强,却就没有能力偿还。

  一方面是为了制约英法、牵制苏联,另一方面是为了收回欠款,美国开始扶持德国,促进德国经济的复苏。

  强调一句,虽然在军事层面,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与英法属于同一阵营,但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美国的主要打击对象不是德国而是英法,尤其是英国。

  法国随后跟进,因为既然无力阻挡美英,就没必要一个人得罪德国,更何况法国也担心苏联。

  这也是美国天然的优势,尽管在经济层面,他对英、法构成的威胁更大,但在军事层面、领土层面,德国、苏联才是英、法的梦魇。

  我们从事后的上帝视角看、从东方式思维理解,觉得英、法纯粹是自作自受。殊不知在欧洲的千年战乱史中,这种操作乃是常态。

  从文化层面,东方国家对种族差异、文化差异拥有很强的包容性,但对国仇家恨念念不忘。西方海盗文明正好相反,对他们来说,只要利益足够,抹除国家之间的仇恨很容易,但抹除种族偏见、文化偏见却很难。

  见利忘义、鼠目寸光、记忆只有7秒、承诺有效期不超过3天,才是欧洲国家处理外交关系的常态,否则欧猪就不会在科索沃战争、俄乌冲突中一再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说德国是美、英、法携手树立的敌人,那日本就是美国一手炮制的祸害。而在美国之前,一心扶持日本的,正是美国的亲爹带英。

  说白了,在扶持岛国制衡陆地国家上,美英两国一脉相承,都是大陆制衡策略的忠实奉行者。

  以卢沟桥事变发生的1937年为例,据美国政府统计,当年日本进口的战略物资中,美国提供了总量的54.4%,包括92.9%的铜、91.2%的汽车及配件、60.5%的油料、59.7%的废钢铁、48.5%的发动机等机械、41.6%的铸铁。

  陶行知归国抗日之时在美国发表演说,“如果我被日本炸弹炸死,请你们别忘记,我身体的54.4%是被美国炸死的!”

  美国议员司克脱在演讲中也说,“日本每在中国杀死100万人,就有54.4万是美国资本作为帮凶杀死的!”

  中国抗战总共死亡2100万人,按照这一个比例,有1100万死于美国对日本的军援(注)。

  注:当然,实际没这么多,因为1941年美国中止了对日贸易。但假如没有美国的支持,日军也许根本没勇气大规模侵华,至少不会产生这么巨大的破坏。

  通过扶持德、日,美国很快催熟了二战,就跟后来扶持基地组织、ISIS等极端宗教势力催熟中东战乱一样。

  二战期间,美国故技重施,先是以中立之名大发战争财,战争后期再出手撷取胜利果实。与一战唯一的区别,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军事冒险,美国参战的时机比预计的更早一些。

  否则的话,就跟现在的俄乌冲突一样,不消耗掉最后一个乌克兰人,美国是不会出手的。

  从政治影响力的角度评判,美国的全盛期,应该是苏联解体至俄乌冲突爆发的三十来年,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美国一家独大的单级世界。

  但从经济角度分析,校尉认为,美国的全盛期,应该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这也符合客观规律,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硬实力转化为软实力,总是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超越美国,肯定也是先经济实力再军事实力,先硬实力再软实力。如果美元崩溃,这样的一个过程就会急剧缩短,因为美国人自己把自己干趴下了。

  1894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相当于英国的两倍、欧洲总产值的一半。学界通常认为,也是在这一年,美国的GDP总量(注)超越英国,变成全球第一经济大国。

  注:GDP是1934年提出的概念,在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才被确定为衡量经济总量的主要指标。后面提到在此之前的GDP数据,都是学界的推算。

  1913年一战爆发时,美国的GDP总量为390亿美元,英国、德国、日本分别为161、183、35亿美元,美国一家就超过了英、德、日的总和。

  制造业方面,美国的优势更突出,其制造业全球占比高达38%。以最重要的钢产量为例,1913年美国钢铁产量3180万吨,第二工业强国德国1760万吨,日本则只有25万吨。

  它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工业产值超过全球的三分之一。钢铁产能高达8000万吨,超过欧洲列强的总和;石油产量超过全球的50%。

  GDP总量为全世界的56%,凭一国之力压倒全球。工业产值全球占比超过40%,钢铁产量达到9000万吨,石油产量占全球的70%,黄金储备达到全球的75%,每年可以生产数十艘航母、10万架飞机……

  随着战后全球经济的恢复,美国的经济总量占比会降低。但依然保持着一家独大的格局,GDP占比从始至终维持在全球的40%以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石油危机、经济滞胀、日本崛起、苏联进入全盛期等重大事件的冲击下,美国的GDP全球占比快速走低,1980年达到阶段低点25%左右。此后有过两次波动,2012年创新低21.54%,2023年回升到26%附近。

  需要指出的时,随着美国去工业化进程的启动,越到后面,美国GDP注水越严重,已经难以准确衡量美国的硬实力,这充分反映在美国制造业占比的变化上。

  七十年代开始,美国的制造业全球占比也开始从40%的高点回落,2021年达到低点15.6%,俄乌冲突爆发后有所回升,2023年接近17%。

  如果说美国经济总量全球占比下降,更多是受战后全球经济复苏的大环境影响。那么,美国制造业全球占比下降,除了受大环境影响,更是美国的主动选择。

  因此,美国GDP和制造业全球占比的变化规律,明显存在一定的差异,GDP占比恢复得要比制造业更早、更快。

  因为GDP可以靠金融服务业拉起来,制造业却不行。假如没有俄乌冲突的驱动,美国制造业的阶段底部依然不会出现。

  即便如此,在校尉看来,美国费尽心机推动的制造业回流,也只是下跌过程中的反弹,趋势并未改变,至少现在看不出来。

  细心的条友可能留意到了,这里特别强调专业演员出身,因为咱们亲爱的川建国同志、白右的天选之子、无所不知的懂王,也客串过不少电影,至少能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业余演员。

  历史证明,演员当总统,只是本色演出。截止目前,世界上有据可查三位演员出身的总统,都展示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华”,古今“美”外皆然。

  一是通过军备竞赛、石油价格战、和平演变等组合拳,一举击溃了苏联。二是开创里根经济学也即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挽救了处于严重滞胀中的美国经济。

  这也说明,对于发展经济,加强监管也罢、放松监管也罢,并无一定之规。好比开车,是左拐弯还是右拐弯,并无绝对的对错,只看当时的路况。

  美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把里根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神化为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就此彻底挖断了政府监管资本的道德依据。

  所以老祖宗说中庸,何谓中庸,不单是不偏不倚,更是因时而动、与时俱进、随时调整、随时保持在道路的中央,既不能只看道路不看方向,也不能只看方向不看道路。

  发展经济,同样要在政府监管与市场配置中取得平衡,我国改革开放之前过度僵化的计划经济不行,美国现在这种放任资本横冲直撞甚至政府被资本反控肯定更不行。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奈何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沾上了自由主义的幌子,逐渐被别有用心的资本、资本操控的政客、资本与政客联手操控的媒体打造为西方民主的重要神主牌,谁也不敢把它从神位上请下来。

  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只要监管稍有放松,美国一定会在产业升级、脱实向虚的道路上狂奔!

  正是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导下,美国原本还算有序的产业转移,逐渐变得疯狂起来。

  因为没有产业转移,就没有产业升级,不管哪个国家,都不想永远固守在低端产业链。

  比如钢铁、冶炼、化工、船舶制造、基建等行业,看似利润很低,但可以带动很长的产业链和巨大的就业市场。

  最典型的就是芯片产业,以前叫半导体产业。此外,新能源、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航空航天、深海深空探测等现代科技前沿产业,同样不能随便向外转移。

  因为这些产业代表着人类的未来,代表着广阔的蓝海。任何一个方向取得突破,都可能会打开巨大的经济稳步的增长空间。

  合作攻坚可以,被人抢走了咱也认命,但主动把尖端产业转移出去,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犯罪。

  在新自由主义的大旗下,美国的产业转移禁令基本维持在尖端产业和军工产业,对中、低端产业基本没有限制,尤其是投入大、利润低、周转慢的重工业,甚至在主动推动它们向外转移。

  从世界主要地区钢铁产量占比变化图就能够准确的看出,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钢铁产量的飙升。

  因为重工业投入大、见效慢、利润低,只能依靠规模赢得效益。一旦国家发展起来后,基建需求放缓,单靠内循环,根本没办法支撑重工业的规模优势。

  所以欧洲发展起来后,重工业开始向北美转移;美国发展起来后,重工业也必然会向东亚等地的新兴经济体转移。

  严重依赖规模优势的重工业,假如没有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一旦开始转移,就必然会进入快速萎缩之中。

  欧洲重工业向美国转移,客观上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国重工业向东亚转移,则纯粹是资本的市场行为。

  虽然行政干预难以完全阻挡市场规律,但利用先发优势,保持重工业的基本框架并非没有可能。

  以重工业为代表的中、低端产业转移得差不多后,美国资本家的胃口进一步提升:有技术壁垒、专利壁垒、金融壁垒在,搞什么实体产业啊!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美国资本主动推动芯片制造与芯片封测向外转移,自己只牢牢控制了芯片设计环节。

  目前的芯片制造,主要由韩国、台湾承担,利润最低的芯片封测,中国占据了70%的市场。

  类似芯片的国际产业链分工,如果美国继续坚持全球化理念,将始终完美契合美国资本寡头的设想:用最小的代价,挣最多的钱。

  当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时,这种高度国际化的分工,却变成了巨大的麻烦。

  首先,产业链是有机组合的完整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越是高端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耦合关系越紧密,替代的难度越大。

  因此,美国制裁中国的同时,就必然会殃及整个产业链。像战斧导弹那样的精确打击,在中美经济高度融入世界并高度互融的前提下,在高精尖的芯片产业链中,根本就无法实现。

  其次,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客观规律,就是产业升级。低端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后,必然会向中、高端攀升。

  芯片产业链同样如此。当中国在芯片封测取得非常大的优势后,这种优势就会向上游蔓延。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正好成为中国完善芯片供应链的外在动力。

  这一点,从芯片产业链巨头荷兰阿斯麦公司针对中国研制光刻机的态度变化就能看出来。

  刚开始,阿斯麦不屑一顾,“就算给你们全套图纸,你们也做不出来”,后来语气开始变得含糊,“中国不太可能独立复制出顶尖的光刻技术”,再后来信心全无,“如果不给他们机器,他们就会自己研发”,最近一次是2023年4月,阿斯麦CEO温宁克气急败坏地表示,“中国自主研发光刻机,是对全球芯片产业链的破坏”!

  尽管温宁克的表态属于颠倒黑白,因为破坏芯片产业链的罪魁祸首是美国,但也侧面印证了美国的无奈:对于中国这样拥有全工业领域和巨大市场、同时高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国家来说,制裁什么,中国就会补齐什么!

  而2023年10月,雷蒙多访华期间,华为MATE60的横空出世,也充分证明,美国人的封锁政策,注定不会成功。

  除了芯片,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经济领域,美国都面临同样的尴尬:要想实现与中国的脱钩,要不逼全世界与中国切割,要不自己与全世界切割。

  从现在的情况去看,在政治层面,铁了心准备跟着美国与中国切割的,好歹还有五眼联盟(新西兰其实在观望)、东亚四宝(日韩菲台)、波罗的海三傻等十来个国家和地区,但在经济层面,即便日、韩、澳等少数国家喊过类似的口号,但谁也没有真正与中国脱钩,包括始作俑者美国。

  一直以来,美国都是全球化最主要的推手,因为在早期的工业美国阶段,美国需要在整个世界寻找最便宜的工业原料和最广阔的市场,在后期的金融美国阶段,美国需要推平影响美元流动的一切行政障碍。

  在工业领域,美国已经不是中国的对手,在金融领域,中国凭借巨大的经济体量、天量的外汇存底、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变成了美国收割不动的庞然大物。

  如果说俄罗斯是靠资源优势抵御美国的收割,那中国就是靠工业优势抵御美国的收割。因为不管是资源还是工业产品,都是现代社会最硬的硬通货。

  美元之所以强挺,只是在金融霸权、军事霸权、舆论霸权构成的美国霸权的保护下,维持着历史的惯性。

  而随着中美工业领域的差距逐步扩大,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在飞速缩小;随着中东打以进程的开启,美国的舆论霸权正在快速瓦解;随着俄乌冲突之后大毛带头发起全球去美元化浪潮,美国的金融霸权正在快速坍塌。

  美国给咱们提供最大的教训,就是金融永远只能定位为服务于实体产业的附属产业,而绝不能喧宾夺主,绝不能搞什么脱实向虚。

  因为离开美元,资源还是资源、工业产品还是工业产品,离开资源和工业产品,美元就是一堆废纸。

  如果打不赢,那就改变规则,如果改变规则还不行,那就改变场地,如果改变场地还不行,那就另起炉灶。

  所谓中美脱钩,美国的本意,是逼中国另起炉灶,或者说,逼全世界与中国切割。

  因此,中美脱钩,就跟脱实向虚等其他充满政治正确的美式概念一样,都是走不通的死路。

  除非美国有挥刀自宫的勇气,拽着几条狗链、带着几条走狗与全世界脱钩,美国才能避开与中国的正面竞争,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称王称霸、自娱自乐。

  但这相当于把全世界拱手让给中国,拜振华再振华、川建国再建国,肯定也做不出这样的丰功伟绩来。

  想竞争、争不过,想脱钩、脱不了,由于中国的存在,美国的金融霸权已经失效。

  而对严重依赖金融霸权全球吸血的美国来说,失去金融霸权,也就失去了收割世界的能力。

  去年那一轮美国银行倒闭潮,说明美国的金融霸权不单对外失效,而且对内产生了严重的反噬作用。

  当这头猛兽无法在外面捕到猎物时,就必然会向美国内部的普通民众、中小资本露出獠牙!

  耶伦此行,无非还是想通过站着要饭,一方面维持住美国霸权帝国的面子,一方面弄点米回去下锅,缓解一下美国内部金融集团与普通民众之间、金融寡头与小银行之间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