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中华之最”追逐市场尖端——回眸本钢冷轧工序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脚步

2023-11-28 铸轧带材

  原标题:开创“中华之最”追逐市场尖端——回眸本钢冷轧工序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脚步

  1995年,刚刚竣工投产的本钢冷轧厂的酸洗冷轧联合机组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列入《中华之最荣誉大典》(1949-1995年),因为这是全中国第一条冷轧生产线。

  从此,本钢冷轧便以创造“中华之最”为目标,以令人赞叹的速度、精度和高度不断书写光荣与梦想:从70万吨到603万吨产能;从最初的7条生产线,到拥有酸轧、连退、镀锌、电镀锌、硅钢等29条生产线;从无到有打造汽车板产品,到实现汽车板全覆盖;从生产世界最宽幅2150毫米、最高强度780兆帕的冷轧产品,到实现最高强度热成型钢PHS2000的全球首发。它的发展史,构成了本钢集团推进高水平发展的缩影。

  1986年11月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视察本钢,在了解了本钢的产业体系和资源配置等情况后,精确指出:“本钢条件很好,应该上冷轧。”

  1992年1月24日,本钢冷轧设备引进项目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出席签字仪式。

  1992年8月19日,本钢举行冷轧工程奠基仪式。此后的1400多个日夜,在冷轧施工工地上,万名本钢职工以“拼命建冷轧”的气势投入工程建设。

  1995年5月19日,这条承载着万千希冀的冷轧酸洗轧机一次穿带过钢成功;6月2日,轧出第一卷冷轧硬板。

  从1995年投产至2000年,一冷轧厂实现70万吨设计产量,2002年产量实现107万吨。面对这样的数字,当时参与生产线调试的外国专家都大感意外,竖起大拇指赞叹道:“本钢冷轧让我们真正见识到什么是‘冷轧速度’,这样的产量增长在欧美企业少说也要用上5年的时间。”

  虽然一冷轧令本钢集团实现了从采矿、冶炼到冷轧深加工的历史性巨变,但进入21世纪后本钢对此并不满足,因为他们已确立起建设千万吨级精品板材基地宏伟目标,为此本钢审时度势成立了二冷轧筹备组。2003年9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签署国务院令,批准本钢第二冷轧工程。

  2004年7月19日,由本钢集团和世界顶尖钢铁企业韩国浦项钢铁公司(POSCO)合资组建的本钢浦项冷轧薄板有限责任公司(二冷轧)项目破土动工。三年后,酸轧、连退、热镀锌等6条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项目全面竣工,使本钢成为了继宝钢之后当时全国第二家能批量生产汽车板材的企业。

  汽车板被称为“钢铁之花”,而O5板通常应用于汽车面板,更是精品中的精品。“本钢第一卷O5板就是在我们的手中诞生的,那份激动、那份喜悦,是用数不清的日日夜夜的辛劳付出换来的,值得,真值得!”现板材冷轧厂二冷轧工序作业长吴长发,当时全程参与了酸轧机组的调试。对于当时的情景,他感觉就像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吴长发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汽车制造业材料预算办法来进行换算,制造一辆轿车约需使用薄钢板600~800kg,那么,仅以本钢浦项2007年汽车板材45万吨的产量为例,意味着我国当年汽车生产总量中,有56万~75万台轿车采用了本钢汽车板。可以说,本钢二冷轧工序让本钢有了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点。

  2008年,本钢建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高炉和世界最宽的热轧机组。随着技术装备的升级,产量大幅度的提高,如何把存量产能变成现实利润,成为本钢决策者面对的一大命题。为此,本钢集团依据《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产业体系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积极争取国债,组织实施总投资近70亿元、设计产能年产260万吨高强、超高强冷轧汽车用钢板的建设项目——本钢三冷轧。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当经济步入新常态,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有持续向高、向广者才能重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012年3月26日,百年钢企有史以来最大一笔建设投资——本钢冷轧高强钢改造项目举行奠基仪式。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板材冷轧厂生产技术室主任冯岗,对参与三冷轧工序设备调试那段累并快乐的日子难以忘怀:多少个不眠之夜,抱着图纸席地而卧,一次次安装,一次次调试,多少个黎明仍在忘我地工作,熬红的双眼、疲倦的身影,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一群人为着同一个目标相聚在一起,一同研究问题,一同面对挑战。当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所有疲惫都被喜悦冲淡,挂在人们脸上的只有欣慰的笑容和激动的泪水。

  2015年,本钢三冷轧建设项目各机组陆续投产。9月25日,1630连退机组完成热负荷试车,并生产出第一卷冷轧产品。

  2017年12月,三冷轧生产的2000MPa级超高强钢在全世界内首次投入批量化工业生产及应用。

  三冷轧工序一举把本钢带入国内乃至世界能生产最宽幅、最高强度汽车板材的钢铁企业行列,也使本钢实现了汽车板所有品种和规格的全覆盖。今天,三冷轧生产的产品不仅成功打入了大众、日产、现代、一汽等30多家汽车主机厂,还吸引了宝马、奔驰等世界知名汽车企业前来洽谈合作,进一步巩固了本钢在国内钢铁行业第一梯队的地位。


>